一文读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发 布者:综合科发布时间:2018-04-02浏览次数:11432


两会期间引发热议并被批准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经让大家感觉到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而它只是方案全文的一部分。

方案全文有八个大方面改革、单列出来的具体改革内容60条,而国务院改革方案,只是八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那么,怎么读懂这篇近2万字的全文,并理解这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重大变革?以下为解读。

框架

首先说框架。全文八个方面,分别涉及党中央机构(20条)、人大机构(3条)、国务院机构(22条此前公布、1条新公布)、政协机构(3条)、行政执法体制(5条)、跨军地(6条)、群团(无具体条目)、地方机构(无具体条目)。

少与亮

 1、群团改革(全文的第七方面)、地方机构改革(第八),只公布了原则和导向性意见,并未公布具体机构改革条目。前者可能是以此前的中央《群团改革方案》为蓝本正在实施;后者则是涉及到具体的省市县改革,要等中央层面改革方案公布后由各地牵头和实施,所以没有具体条目。

2、国务院机构改革(全文第三方面),新公布的条目只有1条: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也就是“三台合并”,对外统称“中国之声”。321日,原央视台长慎海雄已经就任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

3、人大(第二方面)和政协(第四方面)的机构,各自新组建了一个委员会、调整更名了两个委员会,共涉及6条。有亮点:全国人大新组建“社会建设委员会”,主管劳动就业、社保、民政、群团、安全生产方面的立法监督;全国政协新组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涉三农问题。可见社会、农村议题在立法机构和议政机构中更加受到重视。此外,人大调整到更名的另外两个委员会,在名字中加入监察、宪法,都是今年两会刚刚涉及的话题,体现法治性。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个原则贯穿始终: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减少执法队伍种类,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基本是合并同类项,思路非常明确。316日郭声琨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指出,这项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老百姓最反感的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跨军地

此部分涉及公安边防、海警、黄金、森林、水电部队、武警部队海关执勤等。

改革的思路非常明确:把此前列在武警序列中、但又是国务院部门领导管理的“现役力量”全部退出武警,进行不同方式的转编变革。

什么意思呢?习近平总书记此前说了,改革的方向是“军是军、警是警、民是民”,要划清楚。201811日起,武警部队已经交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此前是国务院领导,但是是现役军人),实行“中央军委-武警部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

此次改革涉及到的,主要有几种改革方式:

党中央

好了,最重头的内容来了:党中央机构改革。此次20条党中央机构改革内容,可以分为几类。

1、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1)新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部)、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在审计署)、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设在教育部)。

2)更名。有四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分别单设相应的办公室。这四个,此前是领导小组,我们都听过。

3)办事机构归口: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属于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但是其办事机构,也就是“中编办”,归口中组部管理。

4)不再单设:中央维护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职责由中央外事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承担,在中央外事办内设维护海洋权益工作办公室。

5)办事机构变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新成立的农业农村部。

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层级很高。侠客岛此前文章已经分析过,按照三中全会的《决定》,这种机构“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这些“重大工作”,包括了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经济、农业农村、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国家安全、政法、统战、民族宗教、教育、科技、网信、外交、审计等。

新组建的机构中,一个是“全面依法治国”,属于“四个全面”中的一个,排在“重大工作”的第二位,重要性自不必说了;审计、教育上升到这个高度则颇具亮点,显出重视。

更名的四个委员会,此前是“领导小组”。公开信息中,习近平至少担任前三个的组长;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合署办公,其办事机构的主任是杨洁篪,层级可想而知。

机关

之后我们要普及几个概念:党中央职能部门、党中央办事机构、党中央派出机构、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根据20174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党的工作机构可以分为几类:党委办公厅(室)(综合部门)、党委职能部门(负责党委某一方面工作的主管部门)、党委办事机构(为加强跨领域、跨部门重要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而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党委派出机关(为加强对特定领域、行业、系统领导而派出的工作机关)。

在党中央层级,党委办公厅不用说,就是中办;职能部门,包括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政法委等;办事机构,包括政研室、中央台办、中财办、中央外事办、中央网信办等;派出机构,则有中央机关工委等。

按照这个分类,我们来看改革方式:

1、党中央职能部门

中组部,统管中编办、公务员工作,将国家公务员局并入中央组织部(对外保留牌子);

中宣部,统管新闻出版、电影工作,合并了此前广电总局的部分职能,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

统战部,统管宗教、侨务工作,归口领导国家民委(国家民委仍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宗教、侨务、民族事务统一归口统战部,合并了国务院侨办,对外保留国家宗教事务局牌子。

政法委,并入了中央社会治安综治委、综治办的职责,且并入了中央维稳办、610反邪教办公室的部分职责。综治委(办)、维稳办、反邪教委(办)不再单设。

此处可以看出,如三中全会《决定》所言,加强了“归口协调职能”,一个部门统筹本系统本领域工作。

2、党中央办事机构:优化了中央网信办,并入了部分工信部的职责。

3、党中央派出机构: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不再保留中直工委、国家工委。

4、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组建新中央党校。整合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的职责,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保留中央编译局牌子。

5、监察机构: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实现公权力全覆盖。之所以把国家监察委放在党中央机构改革中,是因为国家监察委与中纪委合署办公,实现党对于纪检监察的集中统一领导。

总之,这次真的是一次力度超大的改革,属于体制的整体性变革。其目的此前岛上已经分析过了:加强和深化党的领导,保证令行禁止、工作高效、更好地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监督权力,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

最后,是此次改革的时间表:

中央和国家机构改革,2018年年底前落实到位;

省级改革方案,20189月底前报中央审批;

省以下改革方案,2018年年底前报党中央备案;

所有地方机构改革,20193月前基本完成。


附评论三则

新时代机构改革的鲜明政治方向

陈家兴

改革方向决定改革的性质和成败,机构改革尤其不能偏离正确政治方向。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部门之多,职能调整之大,影响面之广,触及的利益关系之复杂,都是空前的。但在这些大幅调整优化的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不仅仅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的整个改革都贯穿了这一主线。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党的全面领导既是重要原则,又是内在要求,也是重要任务,成为统领改革全过程的政治主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正是新时代机构改革的鲜明政治方向。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治国理政的本根。这是从历史和实践得出的结论。从世界看,国际上的“乱”和中国的“治”形成鲜明对比,为何“风景这边独好”?从政党看,敢于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以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世界上还有多少?从现实看,从书写中国“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到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再到过去5年多来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中国奇迹何以震撼世界?无论视野如何转换比较,统摄其间的关键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如果不能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其结果必然就是:在一些人那里,嘴上喊加强党的领导,背地里不要党的领导;在一些领域,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虚化、弱化现象较为突出;在一些工作中,党的组织不是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而是被边缘化,甚至成为摆设。经验证明,一些地方改革发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领域工作推不开、局面打不开、矛盾问题成堆、群众反映强烈,归根到底都与党的领导空悬、党的力量削弱有关。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明确“党领导一切”,统一领导根据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工作,有力战胜了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有力克服了山头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今天,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从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到各项工作的具体推进,都坚持好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无论是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是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都始终贯穿党的领导这个政治主题,为的就是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机构职能关系问题。

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改革的政治主题,有必要对党政关系问题做一点辨析。改革开放以后,党政分开问题曾引起热烈讨论,目的是解决效率不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等问题。但必须承认,对党政关系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个再认识再探索的过程。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党政关系如何调整,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党政各有分工,但大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而且无论怎么分工,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离开这一条,在理论和实践上就容易跑偏。从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到党和国家机构的整个改革,对一些领域设置过细、职能交叉重叠的党政机构进行整合,理顺党政机构关系,有利于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了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坚持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机构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新时代机构改革再出发,定能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撑,抵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佳境。


以辩证思维深化机构改革

陈凌

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深化机构改革,尤其要用好辩证思维这个法宝,始终“照辩证法办事”。

不是简单的增增减减,而是一次深刻的重塑、重构和优化。”很多人这样评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确,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既是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坚持辩证思维、统筹兼顾,恐怕难以调和鼎鼐、形成改革共识,顺利推进机构改革。

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和把握好这次机构改革,首先就要坚持“两点论”。

比如,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曾有人抱怨,牡丹和芍药同属一科,但一个是木本、一个是草本,由于“政出多门”,种牡丹归林业局管,改种芍药就归农业部管了。这种抱怨,多少道出了政府职能划分不清,给市场主体带来“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的尴尬。这次改革,对宏观管理、市场监管领域的机构和职能进行了大幅调整优化,为的就是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以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这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了,而是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言以蔽之,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才能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再比如,在大和小问题上,一套煎饼果子,涉及食品安全、质量、价格等多个方面,“到底归谁管”,竟成了问题。有人甚至用“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大草帽”来形容监管尴尬。正是为了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分散,这次改革“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坚持了大部门制的方向。从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少机构都进行了综合设置,统一了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大为美”,从中央到地方,所有部门都要搞大部门制。机构改革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不同职能都往一个筐里装,而是要在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总而言之,机构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讲“两点论”,更要讲“重点论”。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机构改革中,有的部门要加强,有的部门要整合,有的部门要撤销,还有的部门要改变隶属关系,根本的着眼点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如果各个部门只算部门账、眼前账,维持现状确实也能说出一大堆理由,但这样的结果是,不仅难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甚至可能误事。因此,我们既要通盘考虑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更要分清主次,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按照中央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内部看,目前推出的20多项机构改革设计,涉及半数以上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职能划转和机构调整紧密相连,人财物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新组建的机构如何理顺内部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直接影响改革成效。从外部看,机构改革又与经济、政治、法治等其他领域的改革息息相关,既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也需要相关改革配合。内部关系也好,外部联系也罢,都需要我们把握好优化与协同的关系,在优化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的同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学会“弹钢琴”,使各项、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胸中有丘壑,凿石堆山河。辩证法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坚持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统筹好各项关系,我们就一定能蹄疾步稳地推进这次机构改革,让职能更加优化,让效能全面提高,让人民更加满意。


把牢机构改革落脚点

彭飞

希望通过这次机构改革,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用,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举双手赞成”……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两会期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史,亦是一部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史。从1982年“干部队伍年轻化”,到1988年首提“转变政府职能”;从1993年“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到2008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探索大部门制,党政机构完成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转身,也为普通个体搭建起多元发展的舞台、筑牢生活保障的根基。2013年,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评论:从吃饱到吃好,监管机构的变革恰与老百姓生活所需完美相遇。这样的邂逅并非巧合,乃是机构改革为民解忧的题中之义。

如果改革是把钥匙,那么在不同时代,则需打开不同的门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机构的局部调整未有停歇。守护数字时代的安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应运而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在路上。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感受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5年多来有成绩也有启示:只有紧跟时代、聚焦问题,才能用好机构改革这把利刃。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如何加强监管为个人投资保驾护航?大数据方兴未艾,如何打破信息孤岛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自然资源分散而脆弱,如何实现统一协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新时代面临新任务新挑战,以机构改革打通体制机制的“任督二脉”,许多民生问题或可迎刃而解。

今年1月,中央深改组会议聚焦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两会期间,“最多跑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改善公共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基层工作直面群众,看似细小琐碎,背后却也和机构改革相关联。只有打破基层治理中的条条分割,整合多部门资源,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才能从口号变成现实,赋予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这个意义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就不仅能提升国家治理水平、解决百姓身边事,更是一场对接人民对高效治理期待的体制机制供给侧改革,影响极其深远。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口号奏响改革开放序曲;40年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励改革再涌春潮。“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为深化改革指明方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聚焦的是制度层面的宏观问题,但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老百姓的所感所得,这也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最关键指标。正如《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回望40年来时的路,我们不应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的第一次机构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说,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今天,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机构改革重新踏上征程,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和超越,更是广聚共识、劈山开路的又一次探索。曾子有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在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改革未有穷期,拼搏不能止步。